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对《侍坐》中的“吾与点也”的感悟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 #三等奖#对《侍坐》中的“吾与点也”的感悟

    2016/08/23 18:08:43 发布57633 浏览4 回复0 点赞
笑口常开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111

精华:0

注册:2014/09/06 11:02:26

IP属地:未知

对《侍坐》中的“吾与点也”的感悟

凤阳中学  丁 云

《论语》中的《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主要记述了孔子诱导四位弟子畅谈理想以及其对学生评价的生活场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较长的段落,被很多研究者称之为非常重要的部分,这篇记载为什么重要,最主要的就是其中曾晳回答孔子志向的那一段——“曾点言志”。曾晳在这场谈话中的情态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在孔子与另外三人讨论志向的时候他鼓瑟,而他的谈话内容是:“异乎三子者之撰”,我的观点与其他三人不一样,并在孔子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于是孔子发出长叹“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为什么赞赏曾皙的看法? 

首先,曾皙的“志”体现了孔子“礼治”的理想。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封建时代,孔子是赞赏曾点欲恢复古礼的。《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孔子“哂”之 ,为什么呢?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孔子是倡导“以礼治国”的。曾皙的回答表面上看似乎与治理国家无关,而实际上是“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是“礼治”的结果。这说明曾皙也有想经“礼治”而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为什么说曾皙也有“礼治”的志向呢?那就有必要对曾晳做个简单了解了,曾晳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是宗圣曾参的父亲,而曾参是孔子孙子孔鲤的遗孤子思的老师,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孟子师爷的父亲是曾晳,要知道学术是有传承的。曾参在孔学中的地位是上承孔子儒家学说,下启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所以说曾晳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的政治主张是相符的,孔子赞同曾皙,赞赏的是他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政治理想,“与点”的实质是孔子志在入世的思想的体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诗意的生活场景,不就是太平盛世的缩影吗?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他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如能贤者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士大夫不穿梭于各诸侯国去鼓唇弄舌,而是沐浴在明媚的春天里,尽情的享受那太平盛世,那么大同社会的理想便实现了。这是曾皙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无为而成”“无为而治”的大同社会。

对此,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四书集注》进行了解读,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著名语言文学家杨树达也在《论语疏证》中进行了解说,曰“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由此可见,曾皙叙述的“志”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孔子当然对曾皙的“志”喟然感叹。

其次,曾皙的“志”体现了孔子“道”的思想境界。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说了曾皙的理想,他说,曾皙的理想表面看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以追求怡然自得、天人合一为理想。表面上虽然没有提及修身,但其暗含着只有经过自我修养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境界,而不是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追求的“形而下者谓之的器”的境界。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以修身养性为起点,首先从内心品德的修炼与完善做起,等建立了完善的内心定力和信念,完成了人格的自我修炼,那些所谓“道”的目标定会离你不远。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只有先修己,才能达到曾皙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曾皙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实际上也体现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真谛。

最后,曾皙诗意的生活姿态触动了孔子的“无道则隐”之心。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暮春三月,惠风和畅,草长莺飞之时,邀约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五六个童子,轻装出发,去领略春天的气息。将去沂水洗去尘土污秽,到舞雩台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这是多么的闲适、自在啊!迎风而去,高歌而归,结伴同游,这又是何等的生活享受啊!这种诗意生活的背后隐藏的是曾皙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生活图景。它是远离尘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纯洁和灵魂的自由。而孔子恰恰被曾皙的这种凡人的不平凡的心态感染了,所以由衷的发出了“吾与点也”的感叹。

孔子为什么会在这点上与曾皙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呢?首先,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远大的理想,也鼓励弟子追求远大的理想,但他并不因此否定生活本身的价值,甚至认同生活要回归本真。孔子具有和普通士大夫一样的真性情,“食色,性也”,他的心灵深处也有对诗意人生的向往,也有超乎残酷现实的浪漫自由情怀。孔子不是因为他有一张古板严肃的脸而被称为“圣人”,而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人情味才被称为“圣人”。其次,跟孔子的人生遭际有关。弟子述志之时,孔子已经60多岁了。回顾以往,他曾担任鲁国大司寇,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是鲁国国君受人挑唆疏远了,这段遭遇最让他痛心。后来周游列国,希望按“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进行改革,但由于天灾人祸,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不再求仕。孔子可能为自己的“仁政”理想没能实现而痛苦。郁闷之中,曾皙的这番描绘表达了隐士式的生活景象,可能触动了孔子那颗周游列国屡遭挫败的心,想过上平静无为的安逸生活。可以说曾皙的“志”体现了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居思想。所以曾皙的话不仅表明了自己安平乐道的生活姿态,也让孔子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希望通过精神世界的绚烂来排遣现实世界的黑暗。

综上所述,曾皙的回答不仅显了己“志”,更是对孔子思想、心灵的折射。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王玉宝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2

    精华:0

    注册:2016/05/19 11:03:28

    IP属地:

    18.2

    1楼 回复于 2016/09/07 08:54:13 0 回复
    吴如洋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0

    精华:0

    注册:2016/05/19 11:05:00

    IP属地:

    18.3

    2楼 回复于 2016/09/07 16:18:48 0 回复
    王士雨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0

    精华:0

    注册:2016/05/19 11:05:46

    IP属地:

    18.6分

    3楼 回复于 2016/09/21 08:15:42 0 回复
    叶楠
    管理
    普通会员

    帖子:0

    精华:0

    注册:2016/05/19 11:06:43

    IP属地:

    挖掘深刻,阐发透彻。18.5分

    4楼 回复于 2016/09/21 22:04:00 0 回复
    加载中...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楼主其他帖子

    新帖速递

    查看更多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